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1|回复: 0

IT已无季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4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要再讨论什么“寒冬”或“春天”,对于生存者,体质比气候更加重要。2004年中国IT市场上的每一次挫折和成功里都包藏着这样一句话:

IT已无季节

文/欧阳

这是应该被记住的一年。

2004年的春天充满期待与忐忑。2003年年底,无论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专家还是从业者对来年的预测都是乐观的,仿佛“IT的寒冬”即将结束,人们满怀对寒冬的“无奈”和对“春天”的向往,像孩子一样期待着礼物从天而降。IDC预测,2004将成为全球IT产业自2001年陷入低谷以来的首次复苏。

人们以为春天可以带走一切痛苦与挣扎。

可是,仅仅几个月,为数不少的企业发现,“春天”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暖和,问题并不会随时间一同逝去,熬过去的日子并不代表成功。于是,恍然大悟一样的调整战略、收缩、裁员,夹杂着道歉与认错。这种尴尬正如在“财富年会”上同方副总裁李健航的一个比方:“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吃两碗饭了,揭开锅,才发现只有半锅饭”。在这种尴尬里,比失落更甚者,是饥饿。

或许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所谓“寒冬”的2003年,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30%的增长。这起码表明,在中国,IT大环境并非毫无生机、饥寒交迫,相反,IT需求正在旺盛地生长。同时,相对于传统IT企业,2004年,消费电子和网络这两个领域则洋溢着兴奋、喜悦和信心,这些新兴机会也是在所谓的“寒冬”里悄悄酝酿而成。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寒冬”成了很多传统IT企业出现生存、发展问题时的“理由”甚至“遮羞布”。

或许不是“饭”的问题,而是“胃”的问题。TCL杨伟强调侃道,“饭少了,可以找菜吃嘛”,但是,“胃”没有调理好,就有问题了。另一位资深人士有着类似的评价,“我看不是没有生意可做,而是有生意不会做”。

迷惘的复苏

正如IDC所预测的,2004年全球IT业开始复苏。于是,在接下来有更务实的事情可做的日子里,对于“IT是否重要”的话题已大家已经表现得不再过分脆弱和计较。美国人民的消费欲望依旧不加节制,而中国大地上“投资过热”的警告也没有立竿见影。在这种背景下,新一轮产业迁移在2004年表现得更加明显。

高成长的经济、愈发成熟的产业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使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全球IT制造的“中转站”。国际IT厂商在华制造基地纷纷落成或启动,我国台湾省代工厂商迁移到长三角、珠三角的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以笔记本电脑厂商为例,前10名中有8名落户长三角,而他们肩负着大量的国际品牌电脑的生产与制造。

数字表明复苏真实可信。不过,身处复苏中的IT企业却十分迷惘。他们期待已久的复苏并非旧梦重温,今非昔比,从前好时光永远逝去,复苏与挣扎相伴。

迫于美国国内的舆论压力,中国软件业面临着从日本、印度抢夺外包订单的良好机会。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我们依然处在世界IT产业链的中、下游。2004年,亚信与联想服务的整合,东软、用友试图进军高端外包领域都可以看作对这种“打工”地位的反思。这个春天里关于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争论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种阴影,“WAPI”标准的出台和“无限期延迟执行”虽然是政府在中美贸易上的一颗“博弈”棋子,但它所引起的反应也折射了国内业界身处“产业链下游”的不甘。

关于这一点,在“IT两会”上发表演讲的经济学家朱民博士一再强调慎用“世界工厂”这个词,因为“充其量,我们只是在做组装”。

2004,WINTEL势力严重下滑,升级技术驱动市场的魔咒法力贬值。微软去年推出的媒体中心,在2004年并没有得到以往那样惯例般的热捧,中国的各种机器里还是装着从前的各种Windows、linux以及盗版。而几十年来,英特尔玩得熟练的频率把戏也在秋天里黯然谢幕。这场迷惘和失策,以戏剧化的贝瑞特跪地收场。中国厂商同AMD与Linux的交往不再遮遮掩掩,版本和频率也不再起主导作用。做PC的李健航和杨伟强都提出,“开发新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在经历了字处理、多媒体、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PC应用高潮在哪里?

而另一方面,2004年,中国市场越来越规范、透明。比如在广东地区,20台PC以上采购的都要公开招标。传统关系型渠道的生存环境在慢慢改变,子渠道渐渐消亡或者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品牌的渠道建设越来越成熟。

国内IT厂商关于渠道的思考、尝试与挣扎在2004频繁上演,是否学习与怎样学习戴尔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痛苦。有些国内大厂商曾尝试着建立起“混合型渠道”,试图增加自己的“直销”体系,于是开始从分销商那里套取客户资料以便直接面对客户。但是很快,聪明的分销商们发现了这种“鸟尽弓藏”的苗头,给予了强烈反弹,厂商又不得不反过头来安抚渠道——“学习戴尔”变得局面狼狈。

过去的2004没有概念,国外厂商对中国市场变得更加务实和珍惜。而国内IT厂商在所谓“寒冬”时都不讳言的“国际化、多元化”在2004年却由热变冷,由激昂变为思考,营销变成国内厂商最有自信大动脑筋的热点。所以很合理的,价格在这个夏天成为了关键词,2999、4999、6999等数字成为新闻。用户们不再能像从前那般轻而易举地从价格分辨出品牌,价格也成为“同质化”的一部分。

据闻2004年杨元庆言必戴尔,一改2003的言必IBM。

同质化威胁

为什么会在全球IT业环境好起来的时候,国内传统的大IT厂商却苦于挣扎?

如果说21世纪的前3年,国内厂商是在所谓的“寒冬”中挣扎渡过,那么这种挣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值得称赞和目标明确。看上去,在那三年里面,很多事情他们并没有考虑清楚。因为,2004年,当全球IT业开始走出“寒冬”时,他们发现自己依然寒冷。这种寒冷不是来自大气候,而是来自于竞争,来自于自己缺乏足够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迈向美好愿望的步子一脚踏空。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成本以及其它原因,国外厂商一直盘桓在中高端市场,而中国传统厂商借助在中低端市场的本土优势迅速崛起。他们抓住了历史赋予的机遇,但并没很多企业真正成长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的问题与弱小被掩藏到高成长的自大里。

而在熬过这几年的低迷之后,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的姿态越来越低,他们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越来越在意中低端市场。诸如IBM、惠普以及戴尔这样的国际“大拿”,也都在中国市场推出了8000元以下笔记本电脑。而从前,这是他们“看不上眼”的低端产品。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厂商的向高端渗透却并非卓有成效。这些对于期待走出“寒冬”的国内IT厂商们是一种巨大压力。

当“IT的寒冬”这个谜题最终揭开,所有借口都已消失,掩藏在所谓的“寒冬”大背景下从前国内厂商不曾发现或者不曾面对的问题,2004都必须面对,清晰地面对。这一年,是国内厂商抛开幻想心存理想的一年——或者说,他们将由充满幻想的“少年”成长为“青年”。

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同质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如戴尔、东芝等要求其代工厂商将生产线设到内地,以求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同质化从前是国内厂商的机会,现在,变成了压力与威胁。

2004年,同质化的内涵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前,同质化体现在产品功能上,这是因为上游厂商的垄断与强大话语权。在这种同质化背景下,本土厂商的成本优势得以体现,“同质”是一种自豪,同质化是被选择的理由之一;而今,随着产业迁移,同质化已经变成了从生产周期、供应链、甚至价格上的同质化,国内厂商的本土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

随之出现的是一些无可回避的问题。

在“财富年会上”,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提到了“IT生态环境恶劣”,这种说法得到了在座诸位CEO们的一致认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感慨。正是在“同质化”背景下,竞争变得恶劣,为生存而追求眼前利益的种种做法正在破坏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

东软总裁刘积仁毫不留情面的提出,“中国软件企业是幼稚的”。或许来自软件业的他并没有好意思将“幼稚”这个词用到整个行业身上——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的时候,他们其实依然幼小。

虽然国际化的声音在降低,但是如何培养、吸收国际化人才是国内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2004年,TCL并购了阿尔卡特手机,但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却成了新的合资公司的发展难题。

而在行业信息化领域,人才,特别是既懂IT又深谙行业及相关业务“行业型信息化专家”有着需求迫切,传统行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有否“行业型信息化专家”。

这些问题将在2005年继续。

在国内厂商无法马上培养起核心技术的情况下,门槛相对较低有差异化文章可做的“服务”是否将是中国IT市场的下一个机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

并非整个中国IT市场都这么灰色。

2004年,mp3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卖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这种小玩意儿成了“消费电子”热闹兴起的形象代言。技术的融合带动新的消费电子应用是市场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影音结合产生了手机的新卖点。手机集成照相功能已成潮流,500万像素的拍照手机也在2004年面世。

雪崩式的需求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根据IDC研究结果,从目前为止到2008年整个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高达5千亿美金,数码相机销量超过传统相机。另一方面,当整个互联网、网络、通讯等等设施不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环节时,传统的家电厂商发现相关的产品又有新的发展空间出现,这是很有意思的市场驱动型发展。

DV、数码相机的需求增长势头生猛,华旗副总裁侯迅甚至在“财富年会”上公开呼吁,“国内数码相机市场无可限量,请国内IT业‘老大哥’们予以重视”。

由于不用向谁交专利费,“门槛”低的mp3成了亮点。但同时,“门槛”本身却成了问题,官司不断。位于深圳一家小企业的朗科成了主角,他在和另一家消费电子企业华旗打了“专利”官司后,居然被“假专利”传闻所困扰,接着他又开始状告国外消费电子巨头索尼侵权,不知是出于策略、勇气还是爱好?但终归这是一件好事,谁抢到了“门槛”,谁就将占先机。不管官司结果如何,最起码提高了知名度。

华旗在2004也颇引人注目,不但在mp3潮流里“名利双收”,更引人瞩目的是,这家发展迅速的“小企业”,居然也开始了“国际化”旅程;而另外一家消费电子企业朝华科技在3年来的发展也颇令业界尊敬,2004年更是又上台阶,横向拓展。

这几件事情都值得来年继续期待和关注。

我们注意到,消费电子企业族群的顶部是日韩系大厂,中部是长虹、海尔等本土大厂,底部是众多新兴企业,小,但冲劲足,他们敏感地把握市场机会,国内外传统IT厂商虽对消费电子垂涎不已,但尚无建树。Sony、三星等日韩系大厂主导市场,牢牢掌握了消费电子的高端、引导着潮流,他们站在价值链的源头。在“IT两会”的“3C融合”论坛上,资深人士指出,“核心技术正在影响甚至加重国内厂商的进入成本,也使得我们看到国内厂商正在丧失着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消费市场有着高附加值,国内厂商由于缺乏有力的品牌支持,只能采用低价策略,追求销售量;而国外高端品牌利用品牌的高附加值,产品价位高,追求高利润率。显而易见,对于高利润高回报的国外品牌,渠道会更有热情。而对于国内厂商,品牌价值非一日之功,“书到用时方恨少”。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这些新兴企业在消费带电子市场的机遇很像当年的长城、联想、方正等厂商在中国PC市场的兴起势头,他们面临着大好市场机会,但是他们也面临着低品牌价值,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的问题。他们享受的只是市场机会,强大的本土营销让他们得以高速成长,他们的成功应该更多归结为对机会的把握能力。

我们假设华旗、朝华、朗科有一天成长成了“联想”,他们会重复今天“联想”们所遭遇的困难吗?后来者会否“以史为镜”呢?

千年大道走成河

2004年的网络与通信继续着2003年的辉煌与梦想。中国固话手机用户双双突破3亿,利润丰厚,“肥得流油”。

电信业繁荣得益于垄断瓦解引入竞争。竞争使四大电信巨头急速扩张,随着网的扩张,ARPU值下降给电信业前景染上阴影。于是网络业(运营商称为增值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争夺的新战场:网游、IM、下载、网络电话、网络电视令人眼晕。

电信及其增值业务带来了网络领域的整体繁荣。仅2004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放的各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已经超过11000家,占总数最大份额的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信息服务类业务。SP成为这个时代的“暴发户”。

但是增值业务只是对资源的简单利用,是典型的“资源经济”。大家的业务如出一辙。2004年增值业务的规模是4550亿,而分成给增值业务的企业却只有一两百个亿的规模。可是我们的小SP照样活得有滋有味,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就能赚钱,SP们对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依赖至极。

这对繁荣的增值业务市场是莫大一种讽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2004年8月。中国移动成立了一家叫做卓望科技的公司,实际就是一家大SP。这一举动被很多SP惶恐地称为“流氓”。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产业链中,SP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成功地开拓了电信增值应用模式,可以“功成身退”了,而电信运营商自己将“亲自”肩负SP的使命和利益,大的CP(内容供应商)呼之欲出。

网络业与通信业新格局构成了新型产业链:运营商、SP、CP相互博弈。虽然拥有带宽资源的运营商目前主宰市场,但是资本的力量正使CP迅速膨胀,一旦最终用户数量超过临界点,运营商将不再是老大。

与繁荣应呼应的是,资费成了大问题,各种“套餐”和所谓“优惠”并不令消费者们满意,呼声甚高的“单向收费”一直悬而未决,互联互通的结算方案也迟迟不肯出台。

在网络之上,虽然境外投资者可能至今仍然不清楚中国人为什么这样钟情短信和网游。.但正因为短信与网游,中国.com再一次获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以“携程网”在纳斯达克上市为序幕,盛大、亿龙等.com相继登陆纳斯达克为高潮,中国.互联网迎来了所谓的“第二次热潮”。

.com的创造性得到了认可。

但分析师却认为,“是投资的周期性使然”。一般来说,基金的运作周期大约是5到7年,“一般后两年投资者就开始考虑收回投资,套现走人”,而中国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在,“正是早年网络企业的投资者退出的时候,也是他们重新开始的投资的时机”,对于网络企业,是个机会。

多年媳妇熬成婆,千年大道走成河。

然而,我们无法预测资本市场的未来,宿命般的周期性衰退会不会再次降临?什么时候降临?互联网的泡沫在哪里?明天,这条河将流向何方?



在2004的复苏中,一面是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痛苦、从一种挣扎到另一种挣扎,另一面是新兴机会的把握者正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这其中,成长是共同问题。不论是传统IT、网络与通信还是消费电子,机会都不可以是唯一依赖,气侯不再重要。

IT已无季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2-4 17:51 , Processed in 0.061862 second(s), 16 queries .

©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