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Wintel外,IBM方面也有大動作,積極將PowerPC架構運用於CE領域,目前幾乎是大獲全勝,包括Microsoft Xbox 360、Nintendo Revolution、Nintendo GameCube、Sony PlayStation 3等都是使用PowerPC,然而這些只是IBM於Linux on POWER、POWER Everywhere等大略中的一步,IBM在2004年成立Power.org網站,以利推行POWER/PowerPC的矽智財運用,2005年更是積極推動CBE(Cell Broadband Engine)架構,讓Cell CPU(CBE Processor)盡可能有更多樣、廣泛的運用。
那麼,IBM只重視CPU而不重視OS嗎?其實不然,IBM正積極讓自有的作業系統盡可能貼近、支援Linux(如AIX 5L),或在未來的新改版中盡可能與Linux趨向一致,同時也強化既有系統上Hypervisor/Supervisor(如OS/400、z/OS、i/OS)對Linux的支援,所以IBM的CPU策略是POWER Everywhere,OS策略是Linux on POWER,雖然Linux目前最透澈支援與發揮的硬體架構仍是x86/IA-32,但IBM的積極作為也開始讓人注視到LinPOWER(Linux+POWER)的組合搭配。
附註:為何「POWER」字樣要完全大寫,因為POWER並非是指「Power」,而是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的縮寫,如同培基語言(BASIC)不是指「Basic」,而是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的縮寫,不過,BASIC確實也有基礎入門性程式語言的意味。
而所謂的積極作為,主要在於架構細節的更開放,2004年底Sun決議推行開放原碼(原始程式碼)版的OpenSolaris,雖然使用的是Sun特擬的授權法(Common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License;CDDL)而非今日廣泛使用的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如Linux)、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如FreeBSD、Mac OS X),但確實將Solaris作業系統的原始程式碼更詳盡地展露,在此之前Sun只對親密的商業合作夥伴展露,實際上多是一些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
雖然Sun所公佈的電路程式碼(用Verilog的硬體描述語言所撰寫成)只是最抽象、初階的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暫存器轉化層)電路程式,恐怕只比看Datasheet的功能方塊圖(Function Block)更細膩些,只取得這樣的資訊絕對不足以自行量產製造相容於SPARC架構的晶片。
附帶一提的是,過往以來Solaris一直有x86版與SPARC版,且32-bit、64-bit皆備,而在OpenSolaris出現後,也開始有玩家與社群人士將其「Port」到PowerPC架構上(PowerPC Port of OpenSolaris),並改稱北極星(Polaris),但其實是PowerPC與Solaris的複合字。